耳东陈
有事没事,爸总是讲起老贵阳城“九门四阁”的布局,挨着老东门和文昌阁的小十字与正新街交会端头有家汤圆铺子,木质的两层楼,一楼做铺面,二楼住人,天井和后院有推浆的石磨和碓窝。汤圆铺掌柜的名字好听也好记:陈子清,但街坊和老吃客好像不晓得,也懒得去记,都叫他陈汤圆。
【资料图】
打理汤圆铺的其实是陈子清的妈妈,我的老祖太。
陈家的汤圆是用石磨推出来的浆做的。
糥米拣去谷壳提前一天浸了,适量加些粳米,开磨推浆,装入白棉布兜,倒挂在天井横梁上,滤出的水嘀嗒、嘀嗒、嘀嗒击打在院子里的石板上,声音从急促到缓慢直到不再有,水分刚好,包出来的汤圆成型,煮好的汤圆软糯。
每一天,几时去离家最近的徐家井挑水人少水清凉,几时泡米推浆省力不影响口感,浆装进布袋吊几多时间汤圆包出来才成型,炒引子,黄豆的火候如何拿捏香味才浓,老祖太都亲自安排。晚上,铺子打烊了,她又在一楼店堂八仙桌坐定,手捻,装馅,封口,滚圆,备好第二天早市用。
老祖太生一双那个年代不受待见的大脚,走路大步流星,张罗生意的声音清脆、响亮、饱满,透着对生活的知足。
吃客们从红边门来,从老东门来,有些还从大南门来,陈家的汤圆,有玫瑰、引子、花生、富油馅,如果各种味道都想来点,那就点上一份“四喜”;加上几分钱,汤圆起锅后还可以在黄豆面里打个滚,轻咬一口,软软糯糯,馅流到嘴里——香!
儿子陈子清偏不好这口,总溜去北门桥边大同路的程肠旺,食客们和老祖太开玩笑:你家儿子又去程肠旺家吃面咯,老祖太也不恼:都是陈家的,吃哪样都是自家的生意。
咦,那可不一样,人家是“禾口程”,你家是“耳东陈”。
老祖太大字虽不识一个却好面子,这下扎心了。立下规矩:孙儿绍铨、绍明就近送到达德小学去读书,放学回来也不能进店堂,只能在二楼读书、习字……规矩立在那儿,有老祖太对后人的期许,又或者有担心淘气的儿孙在店堂打闹撞翻店小二手里滚烫汤圆的隐忧。
陈家汤圆铺的对面有家电影院,爸爸和叔叔从达德小学下学后常趁老袓太不备从家里跑到影院,钻进看电影的大人的长衫,小碎步跟上大人的脚步混进电影院,检票的人哪里会看不出来,想见娃娃些得逞后的开心,会心一笑。
逢年过节,老祖太也不要儿孙们做家务,就喊着:“去买几令纸回来,写几个字过年,写几个字过年。”
大字不识一个的老祖太觉得人来人往的汤圆铺挂几幅自家孙儿写的字,文气!
禾口程
程肠旺在喷水池大同路,从正新街陈汤圆铺子到那儿,过条马路穿两个巷子。爷爷天不亮去徐家井挑水灌满水缸,叫上爸爸又溜去程肠旺家赶当天的头汤面,吃完正好送爸爸去达德小学上早课。
这些老祖太其实都晓得,惯读书的孙子,懒说他罢了。
快到程肠旺家铺子,爸爸分明见爷爷的背直了一些。
程掌柜问:来了?
爷爷漫不经心答:来了!
程掌柜高声朝店堂喊:“二席面,二位客。一碗芝麻红揭皮旺免青先上……”
爷爷带爸爸走到二号桌坐下,看爸爸吃完先上的芝麻红揭皮旺免青后目送他上学,程肠旺又喊:“二席面,上汤飘红老旺减条再加二两酒。”
免青是不要葱花,免底是不要绿豆芽,免红是不要红油,芝麻红是少量的红油芝麻般浮在汤面上;揭皮旺嘛,血旺在锅里过一道就行,要的是一个嫩,老旺就得烫透;至于减条嘛,就是少放些面条。
爷爷喜欢程肠旺家香脆可口的脆哨和口感爽滑的猪肥肠,还有自己制的豆腐泡哨子。二两老酒就着面,就着哨子、肥肠的嚼头在程肠旺店铺里的吆喝声慢慢嚼,细细品,就算身后有人等座,爷爷依然不急不缓,咂口酒和邻座的吃客说说天气,说说某家的生意,或者说说某家堂客。
有人问:“陈汤圆,你们家汤圆铺挂了块牌子,字写得还可以嘞。”
爷爷说:“绍铨写的,他拿了达德小学书法比赛的第一名。”
又有人说:“咦!了不得咯,娃娃读书有出息,怕是要改换门庭、光宗耀祖喔。”
可能,爷爷更喜欢那口酒和这市井气里的人情味吧。
奖品
1956年秋天,爸从省建校毕业进了省建一公司当一名施工员。报到没几天,省建一公司派员赴茅台酒厂参与扩建工程,爷爷没来得及带上爸在程肠旺家铺子里和老街坊老食客打个照面,心里有点窝火,但听说儿子是去茅台酒厂搞扩建,乐了:茅台酒好,茅台酒好,多带点回来。
爷爷认为茅台在遵义那边,没多远,老祖太心里虽不舍得,但思忖孙儿有出息进了国家单位,倒是欢欢喜喜地给爸捯饬行李。
爸第一次出门坐十几个小时的车,在遵义歇一夜第二天傍晚才到仁怀县茅台村(今仁怀市茅台镇)。第二日早上起来,茅台酒厂和省建一公司安排他们去看了由成义、荣和、恒兴三个老作坊组成的茅台酒厂。
三个作坊只有五口酒灶,三四十个酒窖,酒坊用水需要工人下河去背去挑,曲块结成坚硬的一团,人推动石磨才能碾碎。
看到这一幕,爸竟然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想到正新街家里的石磨和吊浆时嘀嗒、嘀嗒、嘀嗒的声音。
茅台的天气又热又湿,空气里有淡淡的酒香。省建一公司去的人都觉得茅台热,出了汗挂在身上黏乎乎的。可每天再累,傍晚收了汗在赤水河边走走,会水的在河里游几趟,第二天又浑身是劲。
爸在茅台酒厂待了一年零八个月,参与扩建砖木结构的制酒车间、存酒仓库、化验室近两万平方米,与原来成义、荣和、恒兴老作坊的木质干栏式作坊相比,显得气派多了,山上引来山泉水,碾曲块的石磨也换成电动的。
茅台酒厂为省建一公司爸他们这批人开了庆功会,先进工作者奖励一瓶新车间产的酒,酒拿在手上,爸暗暗地想:拿去孝敬家里的老人,不用花钱买了。
爷爷拿到酒,拖上许久不见的儿子立马蹿去程肠旺家,哪顾得上是不是什么头汤面。
程掌柜问:“绍铨回来了?”
爸还没吱声,爷爷大声应道:“来了,来了!”
程掌柜吆喝起来:“二席面,二位客。一碗芝麻红揭皮旺免青,一碗上汤飘红老旺减条再加二两酒。”
爷爷扬扬手中的酒瓶:“酒,今天就不要咯。今天喝绍铨拿回来的茅台酒。”
但,那瓶用作奖励先进的茅台酒,终归还是没有开,被放到汤圆铺子里,摆设在柜台里。爷爷偶尔也会在汤圆铺里吃碗汤圆过早,吃一口汤圆,瞥一眼那酒。
甜品店里摆上茅台酒,似乎有些违和,但食客街坊晓得是爸的奖品,又觉得很贴切。
张琦惠,贵州贵阳人,贵州省龙里县水务局退休干部,喜欢用文字和自己絮絮叨叨。其撰写的扶贫日记《一个女孩名叫香香》被《中国水利报》辟专栏发表,撰写的中篇小说《你们的样子 我的样子》发表于文学刊物《云从》。
来源 《环球美酒》杂志
视觉编辑 陈思蓓 姚 培
编辑 支太檾
关键词: